良师引航 | 李健:深耕地质教育,点亮学子未来
李健,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入选山东省“青优计划”,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主要从事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项,横向课题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山东省地质科学技术一等奖(R6)、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R7)、山东省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3)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三等奖(R7)。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M、OGR等重要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第一作者中文核心论文2篇,授权计算机软著5项。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稀土学会会员,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初级),目前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会青年编委以及Ore Geology Reviews、Geochemistry、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Minerals、Geosciences、Geofluid、岩石学报、黄金科学技术和矿产勘查等期刊审稿专家。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项。

近日,院学生会新闻部小记者专访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李健老师。在交流中,李老师结合教学践与行业洞察,围绕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关键话题倾囊相授。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独特的教学智慧,令在场同学受益匪浅。
怀揣热爱:以地质情怀深耕教育一线
谈及从教初心,李健老师眼中充满热忱。他坦言,自身对地质科学的热爱与分享的渴望,是投身教育的起点。“地质学为人类搭建了与远古时空对话的桥梁,资源勘查工程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战略发展命脉。能够为地质行业培养‘寻矿探宝’的青年人才,见证他们守护国家资源安全,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

创新教学:让枯燥地质知识“活”起来
在专业教学中,李老师始终秉持创新理念,致力于将枯燥的地质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教学内容。他将地质学比作“侦探学”,把地球视为“案发现场”,岩石、矿物成为“蛛丝马迹”,引导学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破解谜题。面对知识点繁杂、空间想象要求高的难点,他运用实物标本、3D模型和动画使抽象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减轻死记硬背的负担。这些方法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对学科的兴趣。

澄清误区:为迷茫学子拨云见日
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认知误区,李健老师结合专业领域实际情况,作出了清晰且坦诚的剖析。他指出,部分同学觉得“资源勘查又苦又累、职业发展前景不佳”,这一认知与行业现状存在偏差。实际上现代勘查已融合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毕业生工作环境已大为改观,毕业生供不应求,并在地质工程、地灾评估等领域同样受欢迎;此外,李健老师还提及,另有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或“过度重视实践技能而轻视理论基础”的现象,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一席话为许多迷茫学子拨云见日。


精准建议:为学子规划成长路径
就学生关注的竞赛、考研、就业等话题,李老师也给出切实建议:专业竞赛是整合知识、锻炼能力的实战模拟,更是简历上的硬通货;考研应“大三定方向、大四猛发力”,夯实基础并提前联系导师;就业须“以技术为根本、实践为王道”,珍惜实习机会,提升野外操作与软件应用能力;考公则要早做规划,兼顾专业与政策理解能力。他还预判,行业将朝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学生应努力成为“地学+信息+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采访尾声,李健老师为全院学子送上寄语:“希望大家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既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保持热爱、全面发展。”他祝愿资环学子能在专业道路上行稳致远,书写精彩的青春篇章。
撰稿 | 刘浩
初审 | 王宇航
审核 | 高聪聪
终审 | 秦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