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信箱:zhxysdut@163.com 学校主页
加入收藏

科研团队

一、矿物材料制备及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团队(负责人:闫平科

针对菱镁矿、白云石、石灰石等碳酸盐中镁钙元素的高效分离、海盐卤水中有价元素的提取工艺,高纯氧化镁、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技术、电厂脱硫脱硝剂、氯碱盐泥的综合利用技术,废弃贝壳的二次利用,碳酸镁、碱式硫酸镁、碳酸钙、氧化镁等晶体材料的合成、仿生材料合成及组装开展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目、辽宁省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辽宁省自然基金、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辽宁省自然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余篇。

二、矿山动力灾害防治与绿色开采科研团队(负责人:张晓君)

在矿山岩爆、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巷道失稳等灾害防治,及充填开采、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等开展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企业委托科研课题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对矿山动力灾害的认识和防治水平,为尾矿和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途径,对保护矿工生命安全和矿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与调控团队科研团队(负责人:刘爱菊)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的控制与修复开展研究,包括粘土矿物材料对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应用研究、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风险预测及其模型构建研究、土壤复合污染的土壤生态毒性效应及其在土壤环境阈值研究中的应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炭修复技术研究以及赤泥土壤化修复研究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淄博市科技发展计划等课题10余项。发表SCI、EI研究论文50余篇。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3项。

四、水土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防控(负责人:马艳飞)

在水环境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重点开展“六高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和高效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研究;在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方面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修复与安全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局厅级项目2项,政府财政项目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团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检索9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获得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五、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科研团队(负责人:高佩玲)

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污染控制功能材料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在劣质水资源化方面,开展了劣质农田水灌溉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及分析研究、基于节水理论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农田集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动态过程模型及算法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获得省基金2项,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

六、空间大数据与智慧地矿科研团队(负责人:张照录)

针对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深部成矿预测及资源量评价、水文地质环境评价及三维建模、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先后参与及承担了泰山学者专项研究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地勘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并承担自然资源部“固体矿产勘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的编制任务,在三维地质建模、深部成矿预测及资源量评价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在山东省相关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20余篇。

七、海洋古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团队(负责人:孙荣涛)

以各种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环境获取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沉积学、矿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综合指标分析,重建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在中国边缘海及西太平洋现代沉积微体古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暖池——黑潮影响区古环境演化特征及机理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十余项,承担国内涉海研究机构委托课题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