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学科始建于1954年,2006年获批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长江学者1人、省级人才1人,专任教师71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61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采矿工程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山东省矿山尾矿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学科立足山东及周边省份、面向全国非煤矿山特别是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以绿色矿山建设为主线,形成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数字矿山、矿业三废治理及污染控制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1)长期致力于矿山充填开采和动力灾害控制研究,开发了膏体、高水及尾砂胶结等充填材料及配套工艺,在黄金矿山采矿方法改造与充填技术方面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2)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降解规律,开发了矿山水气污染综合防治及控制、土壤污染修复、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3)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纳米气泡浮选技术,在超细颗粒纳米气泡矿物浮选和旋转摩擦静电干法分选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镁钙元素选择性分离技术及低品位碳酸盐矿物高值利用技术,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3.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摆在突出位置,引导教师“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科以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思想价值引领为立足点,以不断丰富思政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队伍建设为关键点,切实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取得良好成效。
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矿业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够运用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固体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综合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等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及高等教育工作。
4.国内外影响
学科所属各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采矿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通过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学科充分发挥行业和地域优势,服务企业与社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赢得了广泛赞誉,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金。学科累计为我国非煤矿山输送技术人才近5000名,在非煤矿山领域有重要影响。